运动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和解剖学区别是运动解剖主要针对我们的骨骼和肌肉,而解剖更加全面,包括神经、内脏等等。前文中提到过健身中动作的本质就是解剖学,详细一点说动作的本质应该是肌肉解剖,想要让一个动作的效率最大化就要了解这块肌肉的起止点、肌纤维走向,在训练过程中沿着肌纤维走向的方向上最大程度的拉伸和收缩起止点之间的距离。在本章中最重点的的是最后一小节:骨骼肌的功能及训练分析思路,我会举例说明一块肌肉的动作分析思路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时,建议大家去看一看抖音有个叫爱健身的二哈这个博主的视频,这哥们医学出生肌肉解剖讲的贼专业,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也很有用(比如高位下拉平握和对握有什么区别,下拉过程中的开肘和收肘各主要针对的是哪部分肌肉),同时本章中很多内容会使用他的观点。
本章中首先接受运动解剖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医学上规定的解剖的术语,包括中立位,人体的观察切面以及方位术语,主要用于解剖领域方便沟通。接下来介绍骨骼,包括人体中所有骨头的结构、功能与特性,但是每块骨头的细节我没有写,如果大家需要的话可以自己下一个运动解剖学图谱抗一下。骨连接就是我们身体的各个关节位置,涉及关节的构造和运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骨骼肌,这一部分主要讲解肌肉的构造与功能,最后一小节骨骼肌的功能及训练分析思路需要认真看。
运动解剖基础介绍
中立位
标准解剖学姿势:中立位(如下图)
解剖学方位术语
上下:靠近头颅为上,靠近脚为下
前后:胸前为前,后背为后
内侧外侧:中立位靠近中线为内侧,远离中线为外侧
近端远端:四肢中靠近身体躯干的为近端,远离躯干的为远端
尺侧桡侧:小臂内尺外桡
胫侧腓测:小腿内胫外腓
浅深:身体表面为浅,内部为深
人体的三个切面
人体解剖学规定,人体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基本切面,额状面(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亦称为基本面。每个平面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垂直轴,如冠状轴(垂直于矢状面)、矢状轴(垂直于额状面)、垂直轴。
骨骼
成人共有206块骨头,分为中轴骨(躯干部分)和四肢骨(四肢部分)。中轴骨包括颅骨、躯干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
骨的形态与功能
- 长骨:如股骨、肱骨,主要作用是杠杆,支持运动。
- 短骨:成群分布,如腕骨,作用是灵活分散压力。
- 扁骨:如颅骨、肩胛骨,宽扁成板状,主要作用是保护并提供附着面。
- 不规则骨:如椎骨、髋骨,形态不规则,主要作用是支持和稳定。
骨的结构与成分
骨骼分为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是脂肪组织,不同年龄阶段会互相转化。骨头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有机物使骨头柔韧易变形,无机物使骨头坚硬。幼儿期骨头有机物和无机物各占一半,成年期有机物占三分之一,老年期无机物超过三分之二。
骨的功能
- 支持功能:形成整体轮廓和外形,支撑身体重量。
- 运动功能: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协调身体各部位运动。
- 保护功能:保护重要器官如心脏、肺、大脑。
- 造血功能:骨髓中的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 储存功能:储存钙、磷等矿物质。
全身骨骼
其他骨骼的细节我懒得写了,需要时可以去查一查运动解剖图谱,这里重点讲一下肩胛骨。
肩胛下窝附着肩胛下肌,冈上窝附着冈上肌,冈下窝附着冈下肌;肩胛冈上部附着斜方肌,肩胛冈下沿附着三角肌;喙突附着胸小肌、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内侧缘附着菱形肌、肩胛提肌,外侧缘附着前锯肌(附着于外侧缘前面)、大圆肌、小圆肌(附着于外侧缘背面)。关节盂位置与肱骨头构成盂肱关节,盂上结节是肱二头肌长头的附着位置,盂下结节是肱三头肌长头的附着位置。
肩胛骨可实现上提、下抑、外旋、内旋、外展、内收等功能,在健身的上肢训练中肩胛骨的位置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动作的质量,需要重点关注。
骨连接
骨连接是骨头与骨头之间的连接,通常被称为关节。骨连接分为两大类:无腔系骨连接和有腔系骨连接。无腔系骨连接包括韧带连接、软骨连接和骨性连接,各有不同的稳定性和运动性。有腔系骨连接即关节,允许骨头间有空间,从而更好地运动。
关节的基本构造与辅助结构
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
- 关节面起到缓冲和滑动的作用。
- 关节囊是包裹在关节外面的纤维结缔组织,附着在关节面的周围。
- 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软骨围成的密闭腔隙。关节腔中有少量滑液,起到润滑关节的作用。
关节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内软骨、关节唇、滑膜囊和滑膜壁,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性。
关节的运动
关节运动形式包括屈曲与伸展、外展与内收、旋内与旋外、水平屈伸和环转,不同关节的运动形式受其形态结构和运动轴的影响。
- 屈曲与伸展:关节绕额状轴在矢状面内做运动,一般向前运动为屈向后运动为伸(髋、肩、肘、腕,如二头弯举),但膝关节和踝关节向前为伸,向后为屈。
- 外展与内收:关节绕矢状轴在额状面做的运动,内收为向躯干方向运动,外展为反向
- 旋内与旋外:关节绕垂直轴在水平面内运动,旋内(旋前)为由前向内,旋外(旋后)反向
- 水平屈伸:关节在水平面绕垂直轴的前后运动,水平屈为向前,水平伸为向后。
- 环转:关节以近侧支点,绕着混合轴进行连续的圆锥运动。
关节的分类与运动轴
关节按关节面的形状组合分为滑车关节、圆柱关节、弯状关节、椭圆关节、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按运动轴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取决于关节面的运动方式和能力。
单轴关节:只能绕一个基本轴运动
滑车关节:绕额状轴在失状面上做屈伸运动。
圆柱关节:绕垂直轴在水平面上做旋转运动。
双轴关节:可以绕两个基本轴运动
椭圆关节:关节头是椭圆体的一部分,关节窝与其相适应,能做屈伸,外展内收,混合轴做环转。如:腕关节
鞍状关节:相对两关骨关节面均呈鞍状。这种关节能做做屈伸、外展内收、环转动作。如:拇指腕掌关节
多轴关节:可以绕三个轴在三个平面上做运动
球窝关节:可以在额状轴,失状轴,垂直轴,做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水平屈水平伸环转
平面关节(微动关节):关节曲度很小,接近平面,大小一致关节囊坚固所以活动范围很小,故又称为微动关节.
关节运动幅度及影响因素
关节的运动幅度与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固性有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关节的运动幅度与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固性有关
影响
以下因素
- 构成关节的两关节面的面积大小差别
- 节囊的厚薄及松紧度
- 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
- 关节周围的肌肉状况
- 关节周围的骨突起
另外还与年龄、性别、体育运动有关。
骨骼肌
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没有骨骼肌,人体无法进行任何主动运动。绝大多数骨骼肌附着于骨骼上,少数附于皮肤,如颈肌。骨骼肌的重量占成人体重的较大比例,经常进行健身训练的人肌肉比例可高达60%。四肢肌肉在全身骨骼肌中占80%,下肢肌肉50%,对整体力量有重要影响。
骨骼肌分类
骨骼肌的三大类: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 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的中空性器官及血管壁,收缩慢而持久
- 心肌:心脏的主要构成部分,收缩有节律
- 骨骼肌:主要分布于躯干,收缩快速有力,但容易疲劳
骨骼肌其他分类方式:横纹肌、随意肌、不随意肌
- 横纹肌:心肌、骨骼肌
- 随意肌:骨骼肌
- 不随意肌:心肌、平滑肌
肌肉按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扎肌,不同形态的肌肉分布于身体的特定部位。
- 长肌:分布于四肢
- 短肌:多分布于躯干深层,可持续收缩
- 扁肌:扁而薄,分布于腹腔壁和背部浅层
- 轮匝肌:肌纤维呈环形多位于身体裂空孔
肌肉按纤维排列方向与长轴的关系可分为缩形肌、羽状肌、斜肌和横肌,不同排列方式的肌肉在功能上有所不同。长肌按照起点的个数可分为二头肌、三头肌、四头肌等
肌肉的分布规律
肌肉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一般以相互对抗的形式分布于运动轴两侧.
如额状轴前有屈肌、后有伸肌(膝关节以下关节相反)矢状轴外侧有外展肌、内侧有内收肌 垂直轴前外侧有内旋肌、后外侧有外旋肌
骨骼肌的构造与功能
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组成,肌腹负责产生收缩,肌腱连接肌肉与骨骼。肌肉的收缩形式包括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和等长收缩,这些收缩形式决定了肌肉的力量输出和动作的执行。
骨骼肌的工作术语
起点和止点:描述肌肉附着点的术语,起点指靠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近端的附着点,止点则是远离身体正中面或四肢远端的附着点。
静点和动点:描述肌肉运动点的术语,静点指肌肉收缩时固定不动的点,动点指肌肉收缩时运动的点。
近固定和远固定:描述肌肉收缩时定点位置的术语,近固定指收缩定点在近侧端,远固定则指收缩定点在远侧端。(四肢肌肉)
上固定、下固定和无固定:躯干肌肉工作时靠近头部端的定点成为上固定,靠近足部端的定点为下固定,两端都没有固定为无固定。
骨骼肌的协作关系
肌肉的协作关系包括原动肌、对抗肌和固定肌等,这些肌肉群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共同完成动作。
- 原动肌:主动收缩发力直接引起运动环节运动的肌群
- 对抗肌:和原动肌功能相反的肌群称对抗肌
- 固定肌:将原动肌定点所附着的骨固定起来的肌肉称固定肌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肌肉收缩形式分为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
向心收缩:肌肉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长度变短
离心收缩:肌肉起止点相互远离,肌肉长度变长
等长收缩:肌肉起止点相对位置不变,肌肉长度不变
骨骼肌的功能及训练分析思路
对于健身来说,比较重要的肌肉包含: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肌、腹肌、三角肌、肩袖肌群、上臂肌群、髂腰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腘绳肌)。
当我们需要练一块肌肉时应该着重了解:
- 肌肉的起止点
- 肌纤维的走向
- 功能
这里以三角肌为例:
- 部位:在肩部皮下,为多羽肌,肌束分前、中、后3部。
- 起点: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胛冈。
- 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 机能:近固定前部纤维收缩使上曾在肩关节处屈和旋内.中部纤维收缩使上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肢外展。
那么练三角肌的动作就是沿着三角肌前中后束三个肌纤维方向上最大程度让起止点之间相互远离和靠近(其中要考虑人体的杠杆):
前束训练可以使用前平举(前平举的过程中添加肩关节的旋内能更好地刺激前束,因为旋内后肱骨旋转,三角肌起止点在冠状面投影更加靠近)
中束可以使用飞鸟(上身前倾为了避免肩峰撞击,肩胛骨下沉并内收可以减少斜方肌发力)
后束使用反向蝴蝶机(屁股往后做一点身体前倾可以使得后束有更大的拉长,且一定要抬手肘使得后束的止点与起点处在同一水平面,另外外展肩胛骨可使后束孤立发力)。
以上就是一个肌肉部位的分析过程,其他肌肉同理,在练一个位置的时候去查一查他的起止点、走向和功能,自己分析一下如何让起止点的行程最远,如何减少功能相同肌肉的借力。
参考
运动解剖学图谱
骨骼肌功能解剖学(第二版)